2025年上半年,中国石油进口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依然是我国石油进口前两大渠道。马来西亚超过伊拉克,跃居至第三名;巴西升至第五、加拿大排名第十、美国降至第15名。
请大家和南生一起看数据
我国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俄罗斯以4911.38万吨的进口量位居中国石油进口渠道榜首位,占据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7.58%,平均进口单价为每吨3660元人民币(约合398元/桶)。
一桶不到400元人民币,平均每吨折合9.2桶,这表明:俄罗斯出售给我国的石油不仅便宜、量大、而且质量好——是典型的优质轻质石油。而加拿大、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石油整体偏向“重质”。
沙特阿拉伯紧随其后,供应量达3895.11万吨,占比13.94%,单价略高,为每吨3967元人民币(548元/桶)。马来西亚则以3843.16万吨的进口量排名第三,占比13.76%,单价为每吨3594元人民币(499元/桶)。
这里需要单独对比马来西亚和俄罗斯——按吨算的单价略低于俄罗斯(3594元对3660元),但按桶算的单价则是俄罗斯更便宜(499元对398元),原因是:马来西亚西亚石油更“重”,平均每吨折合7.2桶,比俄油少了2桶。
其他重要供应国包括伊拉克(3277.95万吨,占比11.73%)、巴西(1999.98万吨,7.16%)和阿曼(1785.70万吨,6.39%)。值得注意的是,阿联酋、安哥拉和科威特等传统石油出口国仍占据一定份额,而加拿大、美国等美洲国家的供应量相对较小,分别占比2.69%和0.82%。
从价格角度看,不同来源国的石油单价差异明显。俄罗斯石油价格较低,而沙特、阿曼等国的价格普遍高于平均水平。例如,卡塔尔的石油单价高达每吨4094元人民币(570元/桶),而多哥的石油价格最低,仅为每吨2943元人民币(446元/桶)。
然而,这份数据中并未出现伊朗的身影
作为全球重要的产油国,伊朗多年来都是中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之一,但其缺席2025年上半年的进口榜单主要是因为“转口因素”——伊朗石油先出售到马来西亚,与大马石油混合后再销往中国。
下图为马来西亚的石油产量波动表,基本是在日均50万桶附近徘徊。按此推算,今年上半年的总产量大约为9100万桶——不到1亿桶,但我国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却显示:仅卖给中国就超过了2.76亿桶。
马来西亚销往中国的石油数量远远超过自身产量的情况已持续数年了,这实际上反映了“转口贸易”的普遍存在。多年来,伊朗因受国际制裁影响,难以直接向中国出口石油,因此采取“曲线出口”策略。
先将原油出售给马来西亚,经过混合、换单或更换货物的主人国籍身份等操作后,再以马来西亚出产石油的名义出口至中国。这种操作使得伊朗石油得以规避制裁限制,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模式不仅帮助伊朗维持石油出口收入,也让中国能以相对稳定的价格获取更多石油资源。未来,若国际制裁政策调整,伊朗石油可能重新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届时马来西亚的“转口”角色或会减弱。
中国石油进口策略的智慧与挑战
2025年上半年的石油进口数据揭示了中国能源战略的三大特点:多元化、经济性和灵活性。俄罗斯、沙特等传统供应国保持主力地位,而马来西亚的异军突起则体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务实策略——通过转口贸易规避制裁风险,确保能源安全。
首先,价格优势明显。俄罗斯石油以高性价比(398元/桶)成为中国首选,而马来西亚的转口石油(含伊朗原油)进一步压低了采购成本。这种“量价兼顾”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国内能源成本。
其次,供应链韧性增强。通过分散进口渠道(覆盖中东、拉美、非洲等地),中国减少了对单一地区的依赖。即使美国石油价格偏高,但依然排进了前20名,国内需求仍能得到充分满足。
最后,灵活应对国际制裁。伊朗石油“借道”马来西亚的案例,展现了中国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巧妙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地缘政治变化,中国或将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但“多元保供、成本可控”的核心策略不会改变。能源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中国的石油进口策略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福建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有保障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