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年的烽烟岁月里,诸侯纷争不断,群雄辈出。公认的“战神级”人物不过寥寥四位——王翦、白起、李牧、廉颇。就单纯的军事指挥能力而言,这四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但若从综合能力来衡量,王翦无疑名列首位。他不仅带着儿子王贲联军横掃六国中的五国,军事天赋毋庸置疑,而且在政治智慧和控人之术上也显露出远胜同代的气魄与谋划,最终的结局在四人中也最为辉煌。
公元前229年,王翦领军对赵,赵国的主帅李牧坚守迎战。双方在战场上势均力敌,长期处于胶着状态,打得难分难解。王翦见强攻无果,便另辟蹊径,动用反间之术,巧妙布置间谍与人心策略,逐步瓦解对手的内政与军心。李牧最终身死,赵国的抵抗力量随之崩溃,国力迅速被削弱,短时间内就失去了抵抗王翦的能力,赵国从此走向灭亡的边缘。
展开剩余62%赵国灭亡之后,燕国见势不妙,认定与秦的对抗若硬拼必然失败,于是派出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的颓势。荆轲的刺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燕国在此后仍有抵抗之意,但秦国获得了一个可乘之机,对燕国发动快速而致命的打击。王翦以较低的代价便将燕国彻底平定,秦国的统一步伐再次迈出坚实的一步。
何以在赵、燕相继陷落后,秦王仍准备向楚国发起总攻?他先向王翦征询需要多少兵力才能彻底灭楚。王翦给出保守而坚硬的答案:至少六十万大军。秦王随后又请来李信,李信却表示二十万就足以完成任务,令秦王大喜,以为王翦年迈、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便打发他回乡。不久,李信在项燕的攻势下败走,损失惨重,秦王只得亲自出面请王翦复出。
王翦坚决坚持需要六十万大军,而秦王最终同意他的条件,这几乎耗尽了秦国的全部军备与资源。王翦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若他心怀野心,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可能的权力风险,王翦思量再三,决定以一招“自黑”之计为自己保命。他先后六次向秦王索要大量财物,口头上声称“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字里行间尽是自我贬抑与对财富的执着。这一连串要求令部下看不下去,认为他贪得无厌,必然会惹秦王不悦;谁知秦王却始料未及地高兴起来,照单全收这些财物与珍宝,并且从王翦的举动中读出一个明确信号:王翦不过是渴望财富、并不对王室江山心生妄念。
秦王因此对王翦放下戒心,王翦也借此获得了安稳的生存之道与善终的机会。这一招看似靠近“自我贬抑”,实则极具深意:以财富作护身符,将对权力的野心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让对手误判他的真实意图,从而获得长期的安全保障。有人问,这一招究竟高明与否?从历史的走向和王翦最终的处境来看,确实是一记妙手,它成功地把潜在的威胁化解在对话与财富之中,成就了一段久经评说的历史计谋。
发布于:天津市福建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有保障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