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英国殖民政府看到印度德里蛇患严重,眼镜蛇居多。
于是,他们设定了一个捕捉蛇的奖励政策——每上交一条死蛇,奖励一个卢比。
很快,蛇患得到了缓解。
但是过了一阵子,人们发现蛇患更加严重了。
原来是一些印度人开始专门饲养眼镜蛇来换取赏金。
被逼无奈,政府取消了奖励措施。养蛇的人,见无利可图,把蛇随意放出去,导致整个地区一片混乱。
这就是“眼镜蛇效应”——也就是教育学中,常常说的“激励陷阱”。
很多家庭,都喜欢用激励措施,来引导子女学习、劳动、创新等,一旦激励措施不当,效果适得其反。
作为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成年之后,有没有本事,和小时候的激励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分三种情况,对激励措施、个人心理进行分析,就一目了然了。
01
第一种情况:家庭里,为了好处,不择手段的人,没有本事,还会变邪恶。
为了得到捕蛇的奖励,有人居然想到了养蛇的套路,听说没有奖励了,马上抛弃蛇。这真的太恶毒了。
说白了,大量利益的驱使之下,有人会失去理智,最终沦为唯利是图的人。
三国时期,曹操占据中原,家业非常大。
他有好几个儿子,其中比较欣赏的,有曹丕、曹植、曹冲等。
曹操还想,在曹植、曹丕之中,选择一个继承人。这继承人的诱惑力,真的很大。
曹植想要得到利益,就招揽了几个人才。杨修与丁仪、丁廙兄弟,就是他手下重要的谋士。
杨修很擅长琢磨别人的意图,对曹操的心理活动,想得八九不离十。
据《世说新语》记载,曹丕请朝歌长吴质为自己出谋划策,杨修果断告诉了曹操,让曹操厌恶曹丕。
有一次,曹操和子女们出行,杨修想好了,曹操会问什么话,写了几十条的问答,告诉曹植。果然,曹植一路上,对答如流。曹操对曹植,频繁表扬。
当曹操发现曹植“使诈”之后,斩杀了杨修。
曹植眼看自己无法成为继承人,就破罐子破摔,借酒浇愁,以为能够挽回局面。历史证明,曹植输了。
一个人,总是可以得到奖励,就会变成父母偏爱的人。
被偏爱之后,就有恃无恐,就无法接纳自己“不得奖励”的结果。
从父母身上得到太多,反而助长了子女的欲望,各种嚣张,各种欺诈,这样的人肯定没有本事。甚至是家庭的蛀虫。
02
第二种情况:家庭里,无法得到好处的人,自暴自弃,或者怀恨在心,也不会长本事。
家里设立了奖励制度,也有人总是得不到。
比方说,不爱学习的人,成绩不好,因而注定没有办法得到奖励。这就导致他,索性放弃奖励,变得堕落。
还比方说,眼看好处都被其他兄弟得到了,就愤愤不平,从而和家庭决裂。
带着怨恨去生活,那么人是看不到未来的。他缺乏正能量。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就是一个长期得不到父母奖励的孩子。她读书成绩好,要买一个习题集,母亲不答应;父亲凑钱,准备买了,也被母亲制止了。
母亲很强势,还重男轻女,苏明玉是没有办法得到爱的。
苏明玉外出读书的时候,母亲把其房子都腾出去了。
还好,苏明玉离开家庭之后,自力更生,也混出名堂了。要是他一直和原生家庭纠缠不清,肯定是一败涂地。
太多的人,失去了一点点好处,就和家庭翻脸。甚至通过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古人云:“居家争讼,终凶。”
得不到家庭好处,却反复索要,这是人生大患。
03
第三种情况:家庭里,偶尔得到好处的人,在激励中越走越远。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打篮球——就是因为人跳起来,就可以把球送到篮筐里。虽然不会每个球都进,但是偶尔进一个球,很开心。
跳起来,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好处,这就让家里的奖励,发挥了作用。
人小时候有好奇心,希望知道奖励是什么?希望揭晓谁可以得到奖励。
一年中,有几次是自己得到奖励,也有几次得不到,把心都勾起来了,也让人积极向上。
小时候,会为了一颗糖,去帮助父母干活;读书时,进步一点点,会得到零花钱;参加比赛,也有父母在一旁鼓励。
也有一些家庭,给孩子三五次奖励,就把孩子引入到正轨了,此后没有奖励,孩子仍旧很努力。毕竟,孩子品尝到了努力的好处,开始得到学校,社会的奖励了。
每一次奖励,孩子的眼睛中有光。这就是孩子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04
从兄弟姐妹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得到持家的方法,给了父母很多提示。
父母要如何给孩子好处?激励的杠杆怎么用?
首先,奖励的价值,适度好处,不要助长欲望。比方说,一次奖励给孩子一万元,可能孩子拿着钱,胡作非为。这是不可取的。给孩子十元比较妥当。
然后,根据几个孩子的特点,让所有孩子都可能得到奖励,避免偏心的做法。父母要多观察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父母一厢情愿地给孩子什么。
最后,跟着孩子的成长,进行分时段奖励,并且变化奖励的东西。比方说,小孩子奖励糖果,成年人奖励存款。
兄弟姐妹小时候被父母爱的方式,会延续很多年,恰如其分的爱,很重要。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福建股票配资公司,专业配资,有保障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